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
“脑补”套路撬不动“补脑”市场
2019-09-19 22:46:22   来源:东方头条   

虚假广告人人喊打,可“擦边球”广告有时叫人没辙。近日,《人民法院报》报道了一起关于广告的民事诉讼,引发热议。据报道,浙江台州的张先生受到“经常用脑,多喝六个核桃”的广告语影响,购买了“六个核桃”饮料用以“补脑”。然而,他查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和《本草纲目》,并未发现关于核桃“补脑”的记载,于是以虚假宣传为由将企业诉至法院。最终,法院以依据不足为由,驳回了张先生的诉讼请求,并指出“经常用脑,多喝六个核桃”的广告语并不违反广告法。

不得不说,“六个核桃”的广告设计是巧妙的。纵观它的广告,从没出现过“补脑”一词,它的宣传效果更多靠观众的“脑补”。根据中国民间“形补”传统中“像啥补啥”的说法,长得酷似大脑的核桃仁,有不少关于“补脑”的坊间传言。企业根本不用刻意宣传功效,只要把用脑和产品联系起来,自然能起到强烈的暗示效果,同时规避了虚假宣传的法律风险。正是基于这点,“六个核桃”的广告语的确没有违反广告法;而张先生提供的证据,只能证明两本书中没有相关记载,不能进一步证明核桃不能“补脑”。审视双方的证据效力,法院作出张先生败诉的判决并不出人意外。

对产品未经证实的效果进行暗示,不违法,却违心。违背的,是用户至上、产品为王的办企业初心。不去踏踏实实地以好产品赢得好口碑,而是通过打广告“擦边球”的方式博眼球、误导消费者,也许会赢得一时的关注,但注定会在市场竞争的层层浪淘下褪色甚至败亡。“六个核桃”赢得了官司,没赢得人心。借着这起诉讼的热度,有媒体又翻起了“‘六个核桃’饮料50%的成本都在易拉罐上”“广告费是研发费的100倍”等旧账。不少业内人士也对产品核心竞争力打上了问号:产品的立足点是某种未经证实的保健效果,一旦维持不住这个“设定”,产品就如同无根之萍、无源之水一般脆弱。

有人说,广告的目的就是增加产品销量,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广告只要不违法,就是好广告。这种观点只注重了企业短期的、局部的利益,却忽略了口碑带来的长期的、整体的正向贡献,是一种典型的营销误区。不少企业患上了“话题红眼病”,热衷于打广告“擦边球”、以炒作“博出位”,而这样做带来的最大“收获”往往是产品定位的模糊和口碑的丧失。做椰汁的企业搞起“软色情”,用带有性感女郎的包装、带有歧义的宣传用语凸显产品,却落得个消费者嫌弃、监管部门要求下架的下场。做软件的企业搞起“大火拼”,用激烈的言辞、粗鄙的用语力求在气势上压倒对方,结果被用户投诉、被政府处罚。一些营销业者往往被困在“好创意”的思维茧房中,却忽略了一些更为基本的、更为重要的事实——消费者是买饮料喝的,不是买包装看的;是用软件的,不是听吵架的。

大道至简。营销业界只有跳脱出技术手段层面的桎梏,以思维高度赢得市场青睐,少些打“擦边球”的冲动,才能真正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优势。一场“比赛”也许可以靠“擦边球”赢得,可若是只练“擦边球”不练“基本功”,恐怕在“赛场”上走不远。

交汇点记者 袁媛

相关热词搜索:不动 套路 补脑 市场

上一篇:「龙虎榜」兴业深圳分公司主导金奥博3连板
下一篇:中国交通建设(01800)前8月新增借款485.49亿元占18年末净资产20.25%

济南法律服务中心   地址:济南市文化东路路24号   联系人:司律师   电话:18053115917
手机:0531-80961678   微信:18053115917   QQ:709581498   邮箱:709581498@qq.com
网站地图 (XML地图 / 百度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