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房产 > 正文

浅析中国古代的“砚台文化”
2019-09-19 14:24:36   来源:东方头条   

文房四宝——笔、墨、纸、砚,一直是文人史官谱写璀璨中华文明、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怀最不能离手的器物。

其中,砚台虽然在“笔墨纸砚”的排次中位居殿军,但从某一方面上它却居领衔地位。古话说“四宝砚为首”,这是因为它质地最为坚实,而且有了它,其余“三宝”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,这也是它能靠着独有的砚文化流传百代的缘故。

砚台

砚台经过几千年的演变,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支,其背后所蕴藏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精髓,是经久不衰的传统精神文明。01、砚台的样式演变

早在远古的新石期时期,砚台的雏形就已经出现。

从考古的资料来看,砚台是由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,在今天的西安半坡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物品中,能够很明显地发现研磨器中还残留着研磨颜料的痕迹。

这也就证实了砚台最早的出现形式是研磨器,而这种研磨器的形式一直保留到汉代,汉代的人就把这种研磨器作为写字工具,但是这种研磨器的弊端特别大,以至于其不能被广泛传播。

由新石器演变而来的研磨器的形态

后来,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,更为便捷的研磨工具诞生了,那便是汉代以后出现的砚台。

何为砚台?晋代傅玄在《砚赋》中提到:“芦方圆已定形,锻金铁而为池。”这种方或圆的固定容容器,中间留有小槽的写字工具被称为砚台,用于人们砚墨写字之用。

人们将墨放在砚台上直接研磨,这比之前的研磨器方便多了,而且汉代的砚台形状不一,而且还演变出了雕刻艺术,动物、花朵等事物都成了砚台上的常客,这使得砚台更加富有魅力。

而在砚台的发展中,纸张的出现及广泛使用,推动了砚台进一步的发展。魏晋时期,纸张被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所以随之而来的是砚台的型制品种也有了突破,由最初的陶砚和石砚,慢慢地演变为瓷砚,质感更高,研磨效果更好了。

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,砚台的工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一步地走向繁荣,到了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更为前沿的端砚,由于它的研磨效果极好,历代文人墨客不得不赞扬工人制作端砚的技术高超。

就这样,文人墨客笔下,端墨成了诗词里的常客:

刘禹锡曾高度赞扬“端砚”:“端州石砚人间重。”

而唐代诗人李贺也曾说:“端州石工巧如神,踏天磨刀割紫云。”

由此可见,这种石头制成的端砚极为受人欢迎。除了端砚之外,在砚台的发展中,还出现了歙砚、澄泥砚、洮砚以及瓦砚等,这些砚台的造型不一,有的是用瓷窑里的碎瓷片烧制而成,有的是用砖瓦一点一点烧制而成,这也决定了砚台的外观及优势。

歙砚

其中,洮砚以其独特的材质和手艺倍受人们喜爱。关于洮砚,郭培元《论洮砚》中这样形容:“世人知洮砚之妙,至有胜端歙之处。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,因地处边陲,得之不易,兼无专书著录之故,非才不良也,诚为憾事”。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、歙,但自宋之后老坑石逐渐绝迹,得之不易。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。”

不可否认,除了洮砚,每一种砚台在砚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因为每一盏砚台都蕴藏了古代工艺人的智慧结晶,不仅如此,制作砚台的石工还要遭受诸多困难,而制砚工人要花费无数个日夜、付出无数的心血,才能成就一盏砚台。苏轼在《端溪铭》中说:“千夫挽绠,百夫运斤,篝火下追,以出斯珍”。由此可以看出,摆在我们面前的每一方古砚,都凝聚着采石工人和制砚工人的劳动结晶。

从最初的研磨器,到后来的砚台,经历了石砚,木砚、瓷砚等反复的进化所形成的砚台样式种类繁复多样,而这些都表明在历史的长河中,砚台的发展史是丰富多彩的,它经过漫长的演变,已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魅力无限的花。

02、砚台的艺术之美

砚台作为古代书写之中,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,而他们对于砚台的研究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所以砚台除了作为“文房四宝之一”,还被人们当做艺术品、工艺品去研究推敲。

随着砚台的不断发展演变,刻砚、赏砚以及藏砚,成为了人们研究砚台艺术之美的手段,而由砚台上散发出来的魅力,通过这些行为更加地焕发光彩。

1、刻砚

刻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雕刻艺术了,随着砚台的发展而产生,开始于明代,是一种以雅朴造型、刚健手法著称的雕刻手艺。

刻砚除了要将砚石刻成砚台外,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砚台外形上的一些雕饰,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砚台的造型更为雅致文艺。

一般来说,刻砚人士常常喜欢在砚台周边刻上瓜果、蔬菜以及虫鱼之类,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赋予了砚台更多的生命力。

精美雕花砚台

随着时代的变迁,刻砚也在原来的砖刻、石雕刻的基础上,采用深浅雕刻相结合的方法,加入更多的艺术元素,使得作品更加形象传神,富有立体感和艺术感。

这其中,上海近代砚刻的传统工艺最为倍受人们喜爱追捧,而雕刻大师陈端友在传统刻砚技术的手法上,加入了富含艺术元素的对比手法,刻出来的砚台打破了传统砚台雅致的束缚感,给砚台赋予了舒展安闲的气氛。

他所雕刻的《九龟荷叶端砚》以及《竹节端砚》被藏于上海博物馆,独特的雕刻艺术,使得砚台变得更加富有艺术美,其中的《九龟荷叶端砚》可以这样形容:九只小龟戏游荷塘莲叶中,或藏叶底,或游水中,再配上用堆漆刻出的龟形砚盒,不仅造型凝炼,而且又不失庄重朴素,这一系列的雕刻使得晚秋荷叶变得更加有活力。

一方砚台,就这样在刻砚手艺人的手中幻化出各种形状,并在雕刻中绽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,成为绚丽多姿的实用与欣赏兼备的砚台。

艺人现场刻砚

2、赏砚

美的事物,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多加赞赏,而砚台作为富有艺术之美的物件,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一件工艺品。

而随着赏砚的人士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赏砚的魅力及无法言说的感受,继而涌现出许多关于“赏砚”的诗,而不同的砚台的观赏,也有不同的赏砚感受:

关于“松砚”,有诗云:墨语言无声心妙堪,青云紫捺醉眉端。风枝虬骨峰林傲,岂可轻由凡露沾。

关于“素砚”,有诗云:一入此门黑白间,君心墨笔绘桃笺。紫花夜半惊鱼梦,谁伴青云月下禅?

诸如此类的诗句非常多,足见人们对赏砚的热情。而赏砚的鼎盛时期是从清代开始的,多作为赏赐用品,一般会由端砚、歙砚以及澄泥砚组合成套,供爱砚人士观赏。

砚台在博物馆展出,人们赏砚乾隆曾经御赐的一套六方赏砚,分别呈圆形、椭圆形、瓦当形、八角形、风字行、长方形,它们被装于一个长40厘米、宽44厘米的楠木盒中,各砚又分装在紫檀木镶嵌的匣子内,而在匣盖上还刻乾隆预制的诗一首。这套六方砚台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最想要一睹芳容的砚品。

赏砚带给人们的是情怀,更是一种对艺术之美不断追求的动力,从砚台上散发出来的魅力,时刻吸引着人们去挖掘赏析它的独特魅力。

3、藏砚

所谓“藏砚”值得是砚台一般都具有收藏价值,随着名砚的存世减少,许多砚台的爱好者,便开始收集有价值的砚台。

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定砚台是否具有收藏价值?藏砚行家一般遵循“一看二摸三敲四洗”,意思是要从材质、造型、工艺等多个方面去考虑,而最重要的是工艺和材质,这决定了砚台的精致程度。俗话说:“砚贵有名,身价倍增”。

这指的是刻有铭文的砚台,民国时期胡子良就爱好在砚台上刻铭文,而这些砚台也因为这些铭文变得珍贵起来。

有收藏价值的砚台

关于材质决定砚台的收藏价值,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若为端砚,木声为佳,瓦声次之,金声为下;若为歙砚,以声音清脆为最好。

由此可见,藏砚上的知识非常丰富,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砚台的了解,还极大地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意识,让人们对要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这些都源于砚台上独有的艺术之美。

现如今,作为一种时尚风气,砚台成为人们感受各个朝代文化、经济的最好途径,而由此发展起来的是人们逐渐提高的审美意识,对现代人来说,砚台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书写工具的实用品,而是更加无法取代的工艺品,它独特的艺术美持续散发着魅力,给人们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美好感受。

配以笔墨纸的砚台03、砚台上的文化内涵

科技、电子产品的发展,让人们慢慢地遗忘了传统书写的习惯,可是承载着我们历史文化的砚台却永远不会被淡忘。

因它上面凝结着许多历史和文化,赋予其中的是无法言说的内涵,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。砚台渐渐演变为集书法、绘画、雕刻三位一体的艺术品,时刻在向世人展示着其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。

砚台于文化的重要性是永恒的、无法被取代的,正如宋朝苏易简在《文房四谱》中所说:“四宝砚为首,笔墨兼纸,皆可随时索取,可终身与俱者,唯砚而已。”

由砚台产生的砚文化,早已经成为被人争相解读的美丽秘密了,这其中被称为“四大名砚”的“端砚、歙砚、洮河砚以及澄泥砚”,不仅享誉中华,更被许多国外人士所青睐。

被展示出来的景美砚台

砚从最初的写字工具,到如今成为精致的艺术品,彰显的是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,它承载了太多工艺人士的心血,在其中体现出来的工艺比例美和文化内涵,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。

除此之外,砚台还承载着正义、真善美等文化内涵,民间曾有将砚台作为祖传之物,以示书香绵远、品质高洁的说法;

而古人曾用砚来喻德,用一句谚语来形容:“砚田有谷,耕之有福。”

可以说,砚台上承载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是历史文化的传承,是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,这些都值得被我们铭记并加以传承。

研磨的砚台

一方砚台,方寸之间尽显大美,于不经意间便传达出和谐静美的气息,寄托的是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,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,它将永远是我国艺术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花,用永恒的艺术之美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……

相关热词搜索:砚台 浅析 中国古代 文化

上一篇:95平米的房子怎么规划 如果不会设计照样拥挤
下一篇:高级灰+时尚粉,秒变“杂志风”

济南法律服务中心   地址:济南市文化东路路24号   联系人:司律师   电话:18053115917
手机:0531-80961678   微信:18053115917   QQ:709581498   邮箱:709581498@qq.com
网站地图 (XML地图 / 百度地图